•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當前位置: 首頁 > 專利查詢>常州大學專利>正文

    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及其方法制造方法及圖紙

    技術編號:10040772 閱讀: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4 11:29
    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及其方法,該裝置包括罐體裝置、收油裝置和集油裝置。收油裝置自螺旋浮動于罐體裝置內的液面處,包括限位桿、進氣口、收油管、排液口和第一浮漂,第一浮漂帶動收油裝置隨液面高度上下浮動。收油裝置的排液口與豎直方向呈5-15°角度,使含油污水在排液的過程中帶動收油裝置作360°自旋運動。收油管為文丘里管結構,水平的收油管管徑粗細均勻變化,使其具有更強的吸附作用。集油裝置包括集油管、集油盤和第二浮漂。集油管的一端與集油盤相連通,另一端由罐體伸出,第二浮漂帶動集油裝置上下浮動。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夠隨液面連續回收,收油效率高,而且結構簡單靈活。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油田所需的收油裝置,特別涉及一種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及其方法。
    技術介紹
    在油田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含油污水,為了能夠實現回注,續將含油污水進行處理。目前,對含油污水處理的常用方法是重力沉降,沉降罐包括罐體,收油裝置,配水分布管和集水分布管,含油污水在沉降罐內進行一定時間的沉降,利用油水密度的差異,使水滴向下運動,油滴向上運動,從而實現油水分離,通過收油裝置,對分離后的原油加以回收利用。現有收油裝置由于結構原因不能自吸連續回收,只能采用刮板回收浮油。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沉降罐收油裝置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及其方法。?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體裝置、收油裝置和集油裝置;所述收油裝置自螺旋浮動于罐體裝置內的液面處,包括進氣口、收油管、排液口和第一浮漂,所述進氣口垂直設置于水平收油管上方并與水平收油管相連通,第一浮漂與收油管相連,浮在罐體裝置內部液面上并隨罐體裝置內部液面的高度變化而上下浮動,帶動收油裝置隨液面高度上下浮動;收油裝置的排液口與豎直方向呈5-15°角度;收油管為文丘里管結構,水平的收油管管徑粗細均勻變化;集油裝置位于排液口下方,包括集油管、集油盤和第二浮漂;集油管的一端與集油盤相連通,另一端由罐體伸出,集油管的中間部分是可伸縮管,第二浮漂與集油盤相連,第二浮漂隨著液面的高度上下浮動,帶動集油裝置上下浮動。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進氣口包括上進氣口和下進氣口,上進氣口套設于下進氣口內,上進氣口和下進氣口之間設有“O”型密封圈。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進氣口還包括外部套筒,下進氣口的外部設有凸緣和位于凸緣兩邊的平面軸承,凸緣和平面軸承嵌入到外部套筒內。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罐體裝置包括罐體和支架,所述支架為其上部設置有套筒的一段豎桿,支架底部與罐體底部相連,所述收油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收油管中部下端的限位桿,限位桿嵌入到罐體支架的套筒內。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罐體裝置還包括設置于罐體下方的排泥口。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在水平的收油管直徑較小的管徑底部伸出有吸附作用的小收油管,小收油管底部鉆有若干孔。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水平的收油管的錐度為1:3。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的吸油方法,壓縮空氣自進氣口進入到收油裝置中,由于文丘里管的作用,收油管將罐體上表面的油品吸附到收油管中,并將吸附液通過排液口排出到集油裝置中的集油盤中,并通過集油管排到罐體裝置外,由于收油裝置排液口與豎直方向的傾角,使得含油污水在排液的過程中產生反沖力帶動收油裝置作360°自旋運動。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中的收油裝置可以隨著沉降罐液面高度的變化而上下浮動,自動進行360°旋轉收油,使其能對一定范圍內的不同高度的原油進行吸附,提升了含油污水處理過程的自動化程度,提高了處理效率,降低了處理成本。附圖說明圖1是自螺旋浮動收油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是罐體裝置結構示意圖;圖3是收油裝置結構示意圖;圖4是收油裝置進氣口局部放大圖;圖5是集油裝置結構示意圖;圖6是收油裝置實物圖;圖7是罐體裝置和集油裝置的縱切面實物圖。圖中:1.?罐體裝置,2.?收油裝置,3.?集油裝置,11.?罐體,12.?排泥口,13.?支架,21.?限位桿,22.?下進氣口,23.?收油管,24.?排液口,25.?第一浮漂,26.?外部套筒,27.?上進氣口,28.?密封圈,29.?平面軸承,31.?集油管,32.?集油盤,33.?第二浮漂;34、凸緣。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的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罐體裝置1、收油裝置2和集油裝置3三個部分,收油裝置2和集油裝置3由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罐體裝置1內部。罐體裝置1的結構如圖2所示,包括罐體11、排泥口12、支架13三個部分,支架13底部與罐體11底部中心相連。收油裝置2的結構如圖3所示,包括限位桿21、進氣口、收油管23、排液口24和第一浮漂25五個部分;收油裝置2的限位桿21嵌入到罐體支架13的套筒內,允許收油裝置上下浮動,但限制其在前后左右四周方向的運動。第一浮漂25與收油管23相連,第一浮漂25浮在罐體內部液面上并隨罐體內部液面的高度變化而上下浮動,帶動收油裝置2隨液面高度上下浮動;進氣口的優選結構如圖4所示,包括上進氣口27和下進氣口22,上進氣口27套設于下進氣口22內,上進氣口27和下進氣口22之間設有“O”型密封圈。進氣口還包括外部套筒26,下進氣口22的外部設有凸緣34和位于凸緣34兩邊的平面軸承29,凸緣34和平面軸承29嵌入到外部套筒26內。收油裝置2的進氣口垂直于水平收油管23,而排液口24與豎直方向呈5-15°角度,這種設計使得收油裝置2在排液的過程中產生反沖力,帶動收油裝置作360°自旋運動。收油裝置2的水平收油管采用文丘里管設計,使其具有更強的吸附作用。水平收油管錐度1:3,以保證達到最佳的吸油效果,水平收油管管徑粗細均勻變化,在直徑較小的管徑底部伸出有吸附作用的小收油管,小收油管底部鉆有若干直徑更?。ɡ?,3?mm)的孔。集油裝置3的結構如圖5所示,包括集油管31、集油盤32和第二浮漂33三個部分;集油管31的一端與集油盤32相連,另一端由罐體11伸出,集油管31的中間部分是金屬可伸縮管,第二浮漂33與集油盤32相連,第二浮漂33隨著液面的高度上下浮動帶動集油裝置3上下浮動。收油裝置的實物圖如圖6所示;罐體裝置和集油裝置的縱切面實物圖如圖7所示。壓縮空氣自進氣口進入到收油裝置中,由于文丘里管的作用,收油管將罐體上表面的油品吸附到收油管中,并將吸附液通過排液口排出到集油裝置中的集油盤中,并通過集油管排到罐外。由于收油裝置的排液口與豎直方向的一定傾角,使得含油污水在排液的過程中產生反沖力帶動收油裝置作360°自旋運動,使得吸附作用更徹底、有效。本專利技術是利用純物理方法,結構靈活、簡單,除油率能達到98%以上。以上所述僅為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專利技術。凡在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體裝置(1)、收油裝置(2)和集油裝置(3);所述收油裝置(2)自螺旋浮動于罐體裝置(1)內的液面處,包括進氣口、收油管(23)、排液口(24)和第一浮漂(25),所述進氣口垂直設置于水平收油管(23)上方并與水平收油管(23)相連通,第一浮漂(25)與收油管(23)相連,浮在罐體裝置(1)內部液面上并隨罐體裝置(1)內部液面的高度變化而上下浮動,帶動收油裝置(2)隨液面高度上下浮動;收油裝置(2)的排液口(24)與豎直方向呈5?15°角度;收油管(23)為文丘里管結構,水平的收油管(23)管徑粗細均勻變化;集油裝置(3)位于排液口(24)下方,包括集油管(31)、集油盤(32)和第二浮漂(33);集油管(31)的一端與集油盤(32)相連通,另一端由罐體(11)伸出,集油管(31)的中間部分是可伸縮管,第二浮漂(33)與集油盤(32)相連,第二浮漂(33)隨著液面的高度上下浮動,帶動集油裝置(3)上下浮動。

    【技術特征摘要】
    1.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體裝置(1)、收油裝置(2)和集油裝置(3);
    所述收油裝置(2)自螺旋浮動于罐體裝置(1)內的液面處,包括進氣口、收油管(23)、排液口(24)和第一浮漂(25),所述進氣口垂直設置于水平收油管(23)上方并與水平收油管(23)相連通,第一浮漂(25)與收油管(23)相連,浮在罐體裝置(1)內部液面上并隨罐體裝置(1)內部液面的高度變化而上下浮動,帶動收油裝置(2)隨液面高度上下浮動;收油裝置(2)的排液口(24)與豎直方向呈5-15°角度;收油管(23)為文丘里管結構,水平的收油管(23)管徑粗細均勻變化;
    集油裝置(3)位于排液口(24)下方,包括集油管(31)、集油盤(32)和第二浮漂(33);集油管(31)的一端與集油盤(32)相連通,另一端由罐體(11)伸出,集油管(31)的中間部分是可伸縮管,第二浮漂(33)與集油盤(32)相連,第二浮漂(33)隨著液面的高度上下浮動,帶動集油裝置(3)上下浮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口包括上進氣口(27)和下進氣口(22),上進氣口(27)套設于下進氣口(22)內,上進氣口(27)和下進氣口(22)之間設有“O”型密封圈。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口還包括外部套筒(26),下進氣口(22)的外部設有凸緣(34)和位于凸緣(34)兩邊的平面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小兵,趙慶梅,田浩,孫然,
    申請(專利權)人:常州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好了av第四综合无码久久| 在线观看免费无码专区|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无码免费专区毛片|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乱码 |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 国产精品va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日产无码精品| 国产成年无码AV片在线韩国|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 亚洲av无码片区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 日韩免费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毛片视频一区二区本码| 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 无码AV波多野结衣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 成人av片无码免费天天看|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不卡|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导航 |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片毛片|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 | 人妻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99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线视频区 |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久久|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 JAVA性无码HD中文|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强被迫伦姧在线观看无码|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