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油田所需的收油裝置,特別涉及一種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及其方法。
技術介紹
在油田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含油污水,為了能夠實現回注,續將含油污水進行處理。目前,對含油污水處理的常用方法是重力沉降,沉降罐包括罐體,收油裝置,配水分布管和集水分布管,含油污水在沉降罐內進行一定時間的沉降,利用油水密度的差異,使水滴向下運動,油滴向上運動,從而實現油水分離,通過收油裝置,對分離后的原油加以回收利用。現有收油裝置由于結構原因不能自吸連續回收,只能采用刮板回收浮油。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沉降罐收油裝置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及其方法。?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體裝置、收油裝置和集油裝置;所述收油裝置自螺旋浮動于罐體裝置內的液面處,包括進氣口、收油管、排液口和第一浮漂,所述進氣口垂直設置于水平收油管上方并與水平收油管相連通,第一浮漂與收油管相連,浮在罐體裝置內部液面上并隨罐體裝置內部液面的高度變化而上下浮動,帶動收油裝置隨液面高度上下浮動;收油裝置的排液口與豎直方向呈5-15°角度;收油管為文丘里管結構,水平的收油管管徑粗細均勻變化;集油裝置位于排液口下方,包括集油管、集油盤和第二浮漂;集油管的一端與集油盤相連通,另一端由罐體伸出,集油管的中間部分是可伸縮管,第二浮漂與集油盤相連,第二浮漂隨著液面的高度上下浮動,帶動集油裝置上下浮動。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進氣口包括上進氣 ...
【技術保護點】
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體裝置(1)、收油裝置(2)和集油裝置(3);所述收油裝置(2)自螺旋浮動于罐體裝置(1)內的液面處,包括進氣口、收油管(23)、排液口(24)和第一浮漂(25),所述進氣口垂直設置于水平收油管(23)上方并與水平收油管(23)相連通,第一浮漂(25)與收油管(23)相連,浮在罐體裝置(1)內部液面上并隨罐體裝置(1)內部液面的高度變化而上下浮動,帶動收油裝置(2)隨液面高度上下浮動;收油裝置(2)的排液口(24)與豎直方向呈5?15°角度;收油管(23)為文丘里管結構,水平的收油管(23)管徑粗細均勻變化;集油裝置(3)位于排液口(24)下方,包括集油管(31)、集油盤(32)和第二浮漂(33);集油管(31)的一端與集油盤(32)相連通,另一端由罐體(11)伸出,集油管(31)的中間部分是可伸縮管,第二浮漂(33)與集油盤(32)相連,第二浮漂(33)隨著液面的高度上下浮動,帶動集油裝置(3)上下浮動。
【技術特征摘要】
1.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體裝置(1)、收油裝置(2)和集油裝置(3);
所述收油裝置(2)自螺旋浮動于罐體裝置(1)內的液面處,包括進氣口、收油管(23)、排液口(24)和第一浮漂(25),所述進氣口垂直設置于水平收油管(23)上方并與水平收油管(23)相連通,第一浮漂(25)與收油管(23)相連,浮在罐體裝置(1)內部液面上并隨罐體裝置(1)內部液面的高度變化而上下浮動,帶動收油裝置(2)隨液面高度上下浮動;收油裝置(2)的排液口(24)與豎直方向呈5-15°角度;收油管(23)為文丘里管結構,水平的收油管(23)管徑粗細均勻變化;
集油裝置(3)位于排液口(24)下方,包括集油管(31)、集油盤(32)和第二浮漂(33);集油管(31)的一端與集油盤(32)相連通,另一端由罐體(11)伸出,集油管(31)的中間部分是可伸縮管,第二浮漂(33)與集油盤(32)相連,第二浮漂(33)隨著液面的高度上下浮動,帶動集油裝置(3)上下浮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口包括上進氣口(27)和下進氣口(22),上進氣口(27)套設于下進氣口(22)內,上進氣口(27)和下進氣口(22)之間設有“O”型密封圈。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沉降罐射流自旋自吸收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口還包括外部套筒(26),下進氣口(22)的外部設有凸緣(34)和位于凸緣(34)兩邊的平面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小兵,趙慶梅,田浩,孫然,
申請(專利權)人:常州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