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機械工程的
,涉及機械工程中的減震、隔振技術。更具體地說,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多維隔振平臺。另外,本專利技術還涉及該隔振平臺中的剛度可調的空氣彈簧。
技術介紹
為了克服系統剛度和靜態位移之間的矛盾,隔振系統應同時具有較高的靜態剛度和較低的動態剛度。較高的靜態剛度保證系統承載能力較大,靜態位移較?。惠^低的動態剛度保證系統固有頻率較低,低頻隔振效果較好。傳統的被動隔振系統在外界激勵頻率大于隔振系統本身固有頻率的倍時,才能起到隔振作用。這種隔振系統可以較好地隔離激勵頻率大于倍系統固有頻率的中、高頻振動,但隔離激勵頻率小于倍系統固有頻率的低頻振動尤其是超低頻振動的能力較差。為了提高被動隔振系統隔離低頻和超低頻振動的能力,應降低隔振系統的固有頻率,通常有兩種辦法:一是減小隔振系統的剛度;二是增加配重。但對于垂直隔振系統,減小剛度會使隔振系統的靜態位移增大和穩定性下降;而增加配重顯然是最后的選擇,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采用,且應用場合有限。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多維隔振平臺,其目的是使多維隔振平臺兼備較高靜態剛度和較低動態剛度、且剛度阻尼可調;可實現準零剛度特性的,能寬頻域隔振的多維隔振平臺。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本專利技術的多維隔振平臺,包括底座框架、載重平臺,所述的底座框架包括平行設置的底座框架上板和底座框架下板,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維隔振平臺,包括底座框架(A)、載重平臺(B),所述的底座框架(A)包括平行設置的底座框架上板(A?1)和底座框架下板(A?7),所述的底座框架上板(A?1)與底座框架下板(A?7)之間,通過多個底座框架支撐柱(A?8)固定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載重平臺(B)包括與底座框架上板(A?1)平行的載重盤(B?1),所述的載重盤(B?1)設在底座框架上板(A?1)中間的圓形通孔(A?6)中;所述的載重盤(B?1)的外形小于該圓形通孔(A?6);所述的載重平臺(B)還設有多個空氣彈簧(C)和多個阻尼器(D);所述的空氣彈簧(C)和阻尼器(D)的下端均通過鉸鏈與底座框架下板(A?7)鉸接連接;所述的空氣彈簧(C)和阻尼器(D)的上端均通過球形鉸鏈與載重盤(B?1)連接;所述的空氣彈簧(C)和阻尼器(D)在載重盤(B?1)上呈圓周形交替布置;所述的載重盤(B?1)還分別通過連桿(B?3)與多個液壓缸(A?4)的液壓缸活塞桿(A?3)鉸鏈鏈接;所述的液壓缸(A?4)的液壓缸缸體(B?5)與底座框架上板(A?1)鉸接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多維隔振平臺,包括底座框架(A)、載重平臺(B),所述的底座框
架(A)包括平行設置的底座框架上板(A-1)和底座框架下板(A-7),所述的
底座框架上板(A-1)與底座框架下板(A-7)之間,通過多個底座框架支撐柱
(A-8)固定連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載重平臺(B)包括與底座框架上板(A-1)平行的載重盤(B-1),
所述的載重盤(B-1)設在底座框架上板(A-1)中間的圓形通孔(A-6)中;所
述的載重盤(B-1)的外形小于該圓形通孔(A-6);
所述的載重平臺(B)還設有多個空氣彈簧(C)和多個阻尼器(D);所述
的空氣彈簧(C)和阻尼器(D)的下端均通過鉸鏈與底座框架下板(A-7)鉸
接連接;所述的空氣彈簧(C)和阻尼器(D)的上端均通過球形鉸鏈與載重盤
(B-1)連接;
所述的空氣彈簧(C)和阻尼器(D)在載重盤(B-1)上呈圓周形交替布置;
所述的載重盤(B-1)還分別通過連桿(B-3)與多個液壓缸(A-4)的液壓
缸活塞桿(A-3)鉸鏈鏈接;所述的液壓缸(A-4)的液壓缸缸體(B-5)與底座
框架上板(A-1)鉸接連接。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維隔振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壓缸(A-4)
以載重盤(B-1)的中心對稱均勻分布。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維隔振平臺,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液壓缸(A-4)還包括液壓缸油口I(B-4)、液壓缸油口II(B-6)、
液壓缸活塞桿連接頭(B-11);
所述的液壓缸活塞桿連接頭(B-11)上設有液壓缸活塞桿連接頭銷孔
(B-10);
所述的連桿(B-3)分別通過連桿連接銷I(B-7)、連桿連接銷II(B-9)
與載重盤上連接銷孔(B-8)和液壓缸活塞桿連接頭銷孔(B-10)轉動連接。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維隔振平臺,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多維隔振平臺包括驅動液壓缸(A-4)工作的液壓系統;所述液壓系
統包括液壓泵(E-1)、壓力調節閥(E-2)、電磁閥(E-5)、液壓力指示表(E-3)、
油管(E-4)、電磁閥(E-5)、液壓油箱(E-6);
所述的油管(E-4)連接液壓泵(E-1),并通過電磁閥(E-5)與液壓缸(A-4)
的油腔連通;所述的回油管路與所述的液壓油箱(E-6)連接;
所述液壓泵(E-1)是單向變量液壓泵;
所述壓力調節閥(E-2)是壓力可調的溢流閥;
所述電磁閥(E-5)是具有H型中位功能的三...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時培成,張軍,王雪嬌,孫衛強,彭閃閃,聶高發,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工程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